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,从隋唐时期开始,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,从中国大陆流传到世界各地,帮助文化产品迅速传播和发展。
到了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,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印刷的效率。使得文化产品不再是属于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的专属产品。
而到了近现代,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20世纪中叶西方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获得快速迭代应用,印刷业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。而作为印刷术的创始国中国来说,在这一方面却明显落后。
直到王选站了出来,他迎难而上顶住国内外各种压力和挑战,自力更生,研制出了中国汉字的激光照排系统,终于让中国赶上了世界潮流。
那么,当时的王选在进行技术革命的时候遇到了哪一些问题?他又是如何克服的呢?
1937年王选出生在了英国法租界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,从小他就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,而且对于自然规律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。
1954年秋,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,并且希望自己能在数学领域有所贡献和突破。
在1956-1967年期间,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核物理、太空探索和电子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和突破,比如、氢弹、人造卫星、载人航天、电子管、晶体管等。
这些成就激发了中国的科学家和领导人,增强了他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信心和决心,促使他们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,加强了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,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。
因此,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专门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。其中计划中就是要设立计算机学科,并且需要大量人才,王选毫不犹豫就填报了计算机专业。
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无线电系,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成为一名助教。作为助教,他负责电子管计算机的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,也参与了一些电路设计的项目。
在工作的过程中,王选不断意识到仅仅掌握硬件设计是不够的。他开始积极阅读中国和国外的相关文献,以扩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范围。
1974年8月,为了改变我国印刷行业的落后面貌,在当时的国家计算机总局局长郭平欣的主持和协调之下,向国务院报送了《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请示报告》,该项目受到了国家的格外的重视,并且纳入到了“748工程”。
首先,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,但在当时我国的计算机条件简陋,技术难关重重,需要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。
其次,王选要解决的最大技术难题之一是汉字字模的存储量问题,因为汉字的常用字和不同字体、字号非常多,需要高倍率的汉字信息压缩和高速还原技术。
对比之下,英文仅仅由26个字母组成,然后通过26个字母的任意组合便能够形成单词然后是句子、文章,所以在进行系统模块设计的时候,要比中文汉字简单不少。
更为关键的是,对于汉字来说,我们常用的汉字就有3000个,印刷用的字体、字号又比较繁杂,所以每种字体要想达到适用的国际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7000多字。
除此以外,王选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难题是高精度的计算机汉字输出装置,他决定采取了激光作为光源,设计出四路激光平行扫描方案,提高了输出速度和质量。
随后他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与规律,并且进行了繁杂的统计和比较,就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高效率的汉字字形信息压缩方案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王选发现可根据汉字的基本笔划来进行信息压缩,因为对于横、竖、折等都是基本的直线,即便是有一些弯折的笔划都是能够找到规律的,从理论上讲这样压缩过后,能够大幅度降低信息的储存困难。
这样的输出效果比较好,但是相关的电路技术极其复杂,想要在短时间内攻克不太现实。
模仿的道路走不通,王选发现当时杭州的报纸传真机慢慢的开始使用,他受到启发把原本的录影灯光源改进为激光,不仅仅追平了之前的技术而且还大幅度的提升了印刷效率。
就这样,在1980年1月8日,《北京日报》的头版头条就清晰的报道了“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——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研制成功”
后来,王选更是顶住外国技术的压力,发明了当时国外上部掌握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,更是顺利实现了产业化的应用,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。
当时,不少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印刷技术突飞猛进不屑一顾,甚至是认为中国是抄袭和模仿学到的技术,但是当他们来到中国进行参观的时候,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愚昧和无知。
可以说,没有王选的发明,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中国的文化可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,我们将无法享受现代文明和文化信息,我们也可以所接受的信息量更是会比现在少几个数量级。
新华社曾经对于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有着这样一个评价“告别铅与火,迈入光与电。”
王选的激光照排系统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,中国正是在不断地技术创新中追上了世界地发展,更是让我们也享受到了现代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。